欢迎来到韬克商用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观察 > 观澜 >
车企合资股比放开应渐进式推进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40 日期:2014-02-28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汽车合资股比是否放开的话题再一次甚嚣尘上,并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事实上,汽车合资股比的限制可谓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出台的汽车产业政策中就明确规定,在汽车整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中,中方的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正是这一纸政策的存在,将所有合资车企中外方的股权比例限制在了50%以内。

当初,相关部门之所以推出限制性政策,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中资在合资企业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但是,随着部分合资企业30年的合约即将到期,越来越多的外方希望中国能够尽快放开限制,使合资或合作能够在市场的主导下发展。面对这一诉求,相关部门也展开了调查和研究。

此次,这一话题的热度之所以再度升温,主要源自于日前工信部对于汽车合资股比将会进一步放开,所做出的首度明确回应。而此时,距离中汽协坚决反对合资股比放开的表态,仅仅过去了8天时间。

一面是相关主管部门在积极谋求政策上的突破,另一面是行业协会“一旦放开,自主品牌将会遭遇灭顶之灾”的大声疾呼。在争议面前,这一政策最终会走向何方,自然牵动着整个汽车行业的神经。

在笔者看来,从目前各方面的形势来看,放开合资股比限制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去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将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根据这一决定,商务部明确表示将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包括放宽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工信部此次的公开“发声”,这些都已经释放出了相当明确的政策调整信号。

但是,当前自主品牌汽车的实力还不够强大,生存状况尚不乐观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股比限制一旦放开,国内汽车行业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因此,如何在放开合资股比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其负面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也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

对此,笔者认为,鉴于当前自主品牌依然孱弱的现状,我国在开放合资股比的过程中,应该从更加长远的角度考虑,把握渐进式的节奏,逐步加以推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对广大的国内车企来说,面对可能到来的挑战,则应从政策构筑的“温室”中走出,抓住机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毕竟,保护永远出不了强者。而中国汽车产业过往三十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过分依赖产业政策这把“保护伞”,非但无益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反而可能会使其在“溺爱”中不断削弱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