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市场变化,汽车企业生产环节也进行了调整,一条生产线只生产一种标配车型显然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柔性生产:一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不同车型,或者同一款车型的不同配置车型。
车身信息采集和车身仓储系统是实现汽车制造物流控制的重要环节
如今,汽车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豪门”们也开始斤斤计较,整天削尖脑袋想办法降成本、降车价。与此同时,中国汽车消费进入到个性化时代,不仅是对车型种类的选择更多样化,就算是同一款车型,对配置的要求也不再千篇一律,对选装的要求越来越多。
要想撬开消费者的钱包,在降成本、降车价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对物流环节的优化不仅能降成本,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使生产节奏更贴近市场需求。为适应这种市场变化,汽车企业在生产环节进行了调整,一条生产线只生产一种标配车型显然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柔性生产:一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不同车型,或者同一款车型的不同配置车型。
这就给汽车生产物流带来了新的课题,生产线每个工位旁边等待的零部件备货要与生产线上当时生产的车型相一致,必然要求生产物流相应地实行精准供应,倒逼生产物流控制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柔性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物流流程,意味着整个生产物流系统的转型
即时准确供货 JIS时代来了
很长一段时间,生产物流信息化主要是实现JIT模式,英文全称为just in time,就是“即时供货”,以减少零部件的大幅度堆积。零部件按标准的流程供应到每一个工位,只要保证时间恰到好处即可。但是在柔性生产的情况下,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不知道下一辆是什么车型,等待中的零部件不匹配,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甚至造成巨大损失。
这就对生产物流环节的流程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一种更高要求的供货模式应运而生,即JIS模式,其英文的全称为just in sequence,就是准时化顺序供应。即在真正需要装配某种零件的时候,这种零件才出现在生产线边,并且零件个数有限,仅满足一个有限时段的物料需求。一辆车身过去后,后面的车又是一个新的类型,生产线旁边又会出现与这辆车匹配的零部件。
目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中,丰田、大众和通用等各大品牌都在推行柔性化生产,近几年新建的工厂也都是按这个标准设计的,以此适应客户个性化需求,实现实行订单式生产的目标。比如广汽丰田工厂,一条生产线同时生产2个平台4个系列10种车型,日生产汽车可达到1000辆。
生产物流管理引入信息技术
一辆汽车有1万多个零部件组成,整个生产过程要经过36000多道工序。保证零部件供货的物流环节与生产线的需求高度一致,是JIS模式的关键所在。如果在JIS模式下有一个环节出现误差,就会导致整个生产线停下来。
为了规避这种风险,汽车整个生产环节和物流环节的流程控制都必须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使零部件供应和生产线上的需求严丝合缝。这就要求从汽车制造的冲压、车身、油漆和总装四大车间,直至整车检测下线,都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
据了解,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涵盖了汽车制造的生产控制和物流控制,车身信息采集和车身仓储系统为实现汽车制造物流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车身物流信息采集的检测跟踪,车身和零部件的物流仓储系统的灵活控制,可以实现汽车生产的物流控制。通过汽车生产管理的信息技术,可以随时跟踪和了解汽车制造的生产程度和物流过程。
其中,最复杂的环节在总装车间,当车身进入存储区域时扫描信息,记录显示车身信息,包括车型、选装情况等规格,并存储信息,且与物流仓储控制设备连接,在生产管理系统的物流控制中显现,这样需要的零部件可以进行相应地供给,保证JIS的实现。
目前,车身物流信息采集系统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条形码识别技术和数据载码体识别技术。条形码识别技术是车身上必须粘贴有车身条形码,通过设置的扫描站来读取信息,并进行处理,传给生产信息识别系统。数据载码体识别技术的系统包括数据载码体、数码体和接口模块儿,这是一种分散式的数据储存系统,通过对载码体的读写操作,实现对物流信息的跟踪和控制。
第三方物流迎来新的机遇
在JIS模式下,要求零部件供应商按主机厂需要的量生产并提供所需要的产品,达到无库存或库存量最小的状态,为此而出现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对照JIT,JIS可以说是对库存的要求达到了极致。通俗地讲,整车厂要什么部件,供应商就送什么部件,当然实际送货时是按一定的频次送货。通常这些零部件价值较高,体积较大,再加上整车厂对其保质期有一定的要求,整车厂一般不存放库存。为此,一些供应商不惜通过设置一定的成品库存来应对整车厂的要求,也就是采取“批量生产,顺序供货”的模式,以满足厂家生产线旁“即时、准确”的供货需求。
可见,JIS模式下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复杂的信息管理课题。因为柔性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物流流程,将意味着整个生产物流系统的转型。如何做好生产物流的流程控制?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含量很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此时,汽车厂家面对激烈的竞争,更多的精力会放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市场营销策划等领域,在生产领域的物流信息化升级改造等方面会更倾向于找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说,如果能提供更佳的解决方案,就意味着无限的商机。但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刚刚起步,信息技术水平并不高,亟须补课。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是关键,汽车物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必将从单纯的拼运输和仓储,转变为拼物流流程的最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