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大事”不断,先是在2014年9月15日,采埃孚宣布斥资135亿美元成功并购美国天合全部股权,促使后者成为全球规模第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随后,在2014年9月24日汉诺威车展现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斯堪尼亚总裁兼CEO Martin Lundstedt表示,斯堪尼亚与将携手德国曼共同开发重型变速箱,两家的合作,将成为重型变速箱市场的又一股重要力量。
国际巨头很“繁忙”,国内企业也没闲着,2014年10月8日,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法士特)的第一家海外独资公司——法士特汽车传动(泰国)有限公司在泰国罗勇府正式开工投产。同时,该企业也是泰国第一家商用车变速器生产企业。
法士特泰国公司从2013年9月的奠基到2014年正式投产,完成了法士特走向真正国际之路的一次蜕变。像法士特一样,近些年,很多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甚至是海外扩张之路,国际市场这块“洋螃蟹”到底“好不好吃”?仔细梳理一下几家企业的海外市场发展历程,也许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零部件企业借收购进入美国市场
跨国并购,缘于自身的战略需求
其实,对于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实现国际化战略不外乎海外独资建厂、合资建厂、国外销售、海外并购四种途径,由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零部件企业主要是以国外销售、独资建厂、合资建厂为主,而并购则较为少见。虽然少见,并不代表没有,潍柴动力在海外并购的路上“一路高歌”。
2009年1月,潍柴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拓展了全系列发动机产业布局;2012年1月,重组世界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企业——意大利法拉帝公司,拓展了集团产业链条;2012年12月,战略重组德国凯傲集团,至2014年7月,欧盟最终批准潍柴动力收购凯傲集团。
潍柴的并购“三部曲”看起来顺风顺水,绝非偶然,每一步都是来自于潍柴的实际需求。如对凯傲集团的并购,就是缘于在潍柴的业务版块中,液压控制系统技术相对滞后,核心零部件技术缺失。而当时的凯傲集团,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负债水平高,财务负担较重,无法达到公开上市的要求,急需进行资本结构重组。这就为潍柴实施并购创造了机会。通过并购,潍柴掌控了全球液压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资源,解决液压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缺失,以及工程机械板块业务单一等问题。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曾这样总结潍柴的并购:通过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潍柴积累了经营国际企业的宝贵经验;通过重组意大利法拉帝集团,潍柴实现了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通过并购凯傲林德液压,潍柴掌控了全球液压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资源。而正是这“三部曲”使得潍柴完成了由国内布局向全球布局的跨越。
海外建厂,“曲线救国”开拓国际市场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各大国际汽车及配套产业集团竞相投资的圣地,而东南亚十分丰富的橡胶资源也吸引了众多轮胎企业在此建厂。据统计,中国至少有5家轮胎企业在东南亚等地建设轮胎厂。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轮胎行业在海外投资建厂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其在越南投资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赛轮(越南)有限公司。该子公司的目标市场定位是以国际市场销售为主,兼顾越南周边国家和地区汽车配套市场和替换胎市场,对推动赛轮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赛轮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泰国设立海外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泰国丰富的资源优势、贸易优势和区位优势,突破原材料瓶颈和贸易壁垒,树立起玲珑轮胎的国际市场品牌形象。另外,像奥戈瑞轮胎在印尼雅加达市建厂,三角集团在俄罗斯建厂等,越来越多的中国轮胎企业加快了世界布局。
以国外建厂的方式,可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某轮胎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国外建设工厂,可成为轮胎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一种手段,如果哪种产品遭遇反倾销,就可以在当地生产哪种产品,形成“国外生产,国外销售”的新型市场战略。